戏剧课中的意外收获:“不努力”才是成长的关键

今天上戏剧课的时候,我在通过这个活动,对应到了我前几天读书的时候所看到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提到“不努力”才是奋斗的行为。我还提到通过我在表演上出现的“跳针”问题上一直保持着觉察时,我是如何以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并让他联想到我为人上的问题。

戏剧觉察记录

1/21/2025

戏剧课,合照,上课后合照,上戏剧课,马来西亚戏剧课,DW戏班
戏剧课,合照,上课后合照,上戏剧课,马来西亚戏剧课,DW戏班

“不努力”才是王道,这句话换做以前我不敢说,但是当我前几天在书中读到了这个内容,我是有被说服,但今天上了课,我感觉恍然大悟。

我一直要求自己一定要努力,把事情做好,必须努力!但是,我却发现,真的,生活上的努力就是抵挡着我们追求我们想要的生活的阻碍。诶,这不是我说的哦,我其实前几天就在书看到了有提“努力”为什么就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绊脚石,我也本来打算看完这本书后,分享给有缘人。就我一读到这段想分享的内容的时候,我在今天通过在Douglas老师上课的过程中,突然从自己身上领悟到了这本书上提到“努力”的这段内容。

我发现到了很多时候,因为我在生活上实在是太拼了,所以一时间少了生活上的节奏。而节奏正是我在上课的时候所发现自己其实在生活中也少了自己的节奏,而导致有些时候其实我还挺跳tone的。

头脑“跳针”所带来的困扰

今天并非是上什么节奏课,而是上了朗读课。题外话,当老师提到要上朗读课的时候,我的心超级无敌YASSSS!超级开心的,一位我正需要求加强关于朗读和处理台词的这种基本功夫,这也是我在戏剧路上遇到最大的阻碍。

OK回到正题,本来感觉朗读课应该没什么自我审视的部分,不就朗读而已嘛,我要感谢今天的同伴 Vyan(有提到你哦),在互相练习时帮我找到了朗读问题的解决办法。。我每次在念台词或者文章的时候,我时常就会进入一种头脑不接嘴巴的问题,除了可能提到表演的耐力不足以外,专注能力也有失常的时候。我也对这些问题找不到一个实际的解决方法,就算尽了我最大的努力,我还是无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上一次参加《三姊妹》的演出的时候,有幸社长帮我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我通过肢体来符合我的台词,终于把这个台词的部分帮我解决掉。

而这一次在上朗读课的时候,老师的要求是要我们必须得顺畅,不可以有在不对的地方停顿。所以不出乎意料的,我在第一轮早早就被刷了下来。我知道自己在当下那一刻,我的嘴巴和眼睛突然间地接不上。就是我嘴巴念到“D”了,但是我的脑袋还在“A”,或者是可能它已经到了“G”,就是这种概念。我懂这可能会对一般人的情况下有点匪夷所思,但是我就是这种情况,在生活上就是有一些常人没有的问题,说不努力也不算是,在之前演出排练的时候,我都会把台词都练好,但是我这有别于常人的运营模式总会在重要的时刻跟我说一声“嗨”。

其实,在生活上,我也不只是在这一方面有问题,在我以前学溜冰的时候,也时常有特别的一些关卡过不去,当然之后也有一一解决,或者是当了教练明白了某个动作的操作以后,就解决了我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这些事是不能够靠当下的“努力”所完成的,而是需要耐心与保持对这件事情的好奇心,随着时间的推进,答案就会随之而来,或者是你就突然脑就开窍了~幸亏我的自觉能力还蛮强(诶,突然找到了为什么有些人说我很有自信哈哈),所以我会自行地寻找解决的方法,或者时转个念头把这个难关给过了。也因为我有很多有别于常人的问题,是我特别能够理解一些人当他有学习上的困难的时候,我都会带着一份理解去帮助他,不希望他会因此而觉得自己笨,没出息。

当然这只是触及到这个主题的表面部分。接着我将会探讨关于这点更深一层的内容。

带着节奏帮助我的背后科学原理

就在今天我的头脑在第一轮跳针后,我的朋友,Vyan,有和我提到关于让某些东西让我的头脑和嘴巴一致。他提到节拍,对,我可能可以尝试不断数节拍让自己的脑袋可以更专注于当下所要做的事情。就这样,我尝试了一边拍拍子,一边念。Bingo!果真我终于不会念到好想要赶火车似的,头脑似乎有了控制。虽然,第二轮的朗读是很机械化,是有读得长了一些都没跳针,但是还是算事不是很理想的表现。“没关系啦!学习嘛,总得需要撞到墙才懂得要找方法去更改,不然如何进步呢?”心里就这么大剌剌地冒出了这句话,其实这也并没有错,也不是过度正能量,只是当下要懂你正处于在什么阶段,然后清楚自己的表现水平到达什么程度,只要非常清晰你正在干嘛,没有掺杂过度情绪修饰,我觉得这样的正能量是必须的,不然内耗死你。

回到家后,我就上网查一查看我这种问题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没想到真的有耶!我这种“脑袋不接嘴巴”的状况,很大的可能是涉及到了大脑执行功能,而这个执行包括了专注力、工作记忆以及任务切换额能力。所以当我的大脑的处理书读和语言输出的输出不同步,就可能导致我这种问题。而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必须努力”的状态下,导致了认知过载(cognitive overload)。这个科学用词突然冒出来有点吓人吧,不懂叻,哈哈。我说的认知过载其实就是当大脑被过多的输入信息淹没时,会影响处理和输出的协调。而当我在表演或者朗读的时候,在长月累计大脑处理讯息的习惯再加上没有被我好好处理的高压状态下,大脑就已经习惯性地“被我淹没”,激活了我的交感神经系统,导致了专注力受损,进而影响了我的节奏控制。

再仔细地说,身体上的节奏是靠着大脑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协调。大脑基底神经节的工作就是负责计划和感知时间,帮助我下一步要做什么。也就是说,当我正在朗读或者是说台词的时候,它会想占卜师这样预测下一句的语音流动。而小脑就是小帮手,负责精细运动控制,确保动作(例如嘴巴的发音)和认知(脑中的台词)同步。所以当我刻意地加入节拍(比如拍手或打节奏)时,你给大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时间框架,让它按照固定的频率运作。节拍让大脑建立起“下一步该做什么”的清晰信号,它就像是给一首音乐添加了节奏,帮助我更流畅地“演奏”语言。是不是很乱叻,来简单一句,当一支乐队,没有指挥官时,就会乱成一团。当我加入了节拍(指挥),每个部分就能按照固定节奏运作,整体会更加流畅。

在科学或心理学角度来说,“过度努力”并不总是带来正面的效果。当我们对自己施加过大的努力要求时,大脑的认知资源会被耗尽,导致 认知过载(Cognitive Overload)。长期陷入这种状态,大脑更容易进入高压模式,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这不仅损害专注力,还影响节奏感的控制和创造力的发挥。过度努力会让我们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学习与体验,这种现象被称为 过度努力效应。适当的节奏感和专注于过程,反而是更高效方式。

这是第一点,接下来就是第二点,从身心灵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不努力”才是创造的开始

”什么鬼哦,“不努力”,你养我全家啊?“

你看你看,我就知道你就是那么肤浅了。让我分享我读书后的观后感来告诉你啦!我们时常说的“努力”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上的根基,我们做什么都好像离不开“努力”,好比如说我要努力达成目标、我要努力坚持我设下的计划、我要努力考好成绩等等,就一系列的努力。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若要达成目标,就要努力!”,为了实现根本的转变,我就得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有关以“努力”来获取什么东西。但你不觉得,这种“努力”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吗?以人类这种群体物种来说,要是一直以这种“努力”来为生,到最后肯定产生更多的痛苦与困难。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我为了不要被欺压,不要被人讨厌,不要被人嫌弃,不要被人看不起,所以我就努力啊努力呀!但结果,我努力到今天却换来永无止境的猜疑、误解,甚至更严重的欺压。“努力”并没有让我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反而让我始终困在同样的问题里。

那么如果我抛弃掉“努力”,那我该怎么实现目标过上幸福的生活?答案就是“不努力”。这是书中提到的答案,当我读到它解释的时候,我的头无法控制地不断点头赞成。书中提到,很多时候,一些灵感或者创作的时候,都是在一种休息的状态下所产生的,比如说洗澡啦,发呆啦,坐在车上啊,睡觉啊(然后失眠哈哈),扫地啊,吃饭啊,等等。

所以在这种时候,当你觉得自己努力得好累的时候,不妨停下手边的工作,开始回想自己努力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然有目标来推动前进是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保持在一种觉察的状态。看看自己是否因为填补我们内在空洞,比如说我要达到什么成就就是来实现自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谁谁谁,而这个实现的道路上一定存在了斗争,痛苦与挣扎。但是,回头想一下,这种奋斗努力只为实现自我是无可避免的吗?。给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你现在会要试下自我?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因为不满、怨恨、空虚和内在匮乏,所以想通过努力来填补这些我们一直回避的痛苦不是吗?事实上,你只是一直试图逃离这种内在匮乏的孤独感。你可能以为“不努力”会让自己陷入孤独和空虚,但事实恰恰相反。当我们试图接纳‘孤独与空虚’时,反而更容易进入一种心流状态,我们就会开启了无穷的创造性。如果你不同意,我想问的是,艺术家,舞蹈员,音乐家,歌手是不是在一个“忘我”的状态下进行创作?

那我们该如何摒弃着该死的“努力”呢?其实就是在生活中保持觉察,和关注我们的孤独和匮乏,当我们在有觉察的状态下接纳这种感觉,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很自然的奋斗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当我开始出现了创造性的真实,创造性的智慧,它并非努力而促使的行为,而是当我们与我们想逃避的事实共舞,达到一种非凡的宁静。

OK lah,macam yes了那么久,简单来说,我最赞成这个说法就是因为我的职业有幸是在一个我很有热忱的事情,所以当我恨全神贯注在做着我喜欢做的事的时候,我就会开始进入一种忘我的感觉,在一个没人管控我,我也乐在其中的状态下工作,例如编舞或者帮助他人寻找解决方案。这就是我觉得我工作效率很高的时候,当我逼迫我自己是完成某些事情的时候,我就会很“努力”,去完成,结果怎样呢?当然不比我心流状态的时候来得好,甚至非常糟糕。而在戏剧,当我知道我要开始念台词或者是演戏的时候,我就会“努力”去完成这件事情,一样地出来的效果是不会好的。

总结

当我们谈到“不努力”时,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觉得这是“放弃”或者“懒惰”,但其实它真正的意义是**“顺其自然,与当下连接”**。这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深刻的觉察,一种对内在力量和外部环境的敏感平衡。

当我们保持这种觉察时,我们不再是被目标绑架的人,也不会再被“必须达到某种状态”的执念驱使。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的真实感受的接纳。同样地,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尝试放下“努力”的执念,而是让自己更专注于体验和感受。譬如当你感到疲惫或焦虑时,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努力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是否真的享受这个过程?” 当你带着觉察去看待这一切时,你会发现,真正的创造力和满足感,不是来自努力,而是来自与自己的和解。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最伟大的事情,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所以,当你放下“努力”的紧绷,开始学会与自己的孤独和匮乏和平相处,创造的泉源便会自然涌现。这是一种从内而外的力量,而不是被迫的表现。

最后,与其拼命努力成为某种人,不如放下执念,去全然感受当下的自己。这,就是“不努力”的真谛,也是创造力的真正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