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砸一锅汤,却熬出人生智慧:那些戏剧课教我的「失控哲学」
从抗拒到流动:演员的觉察力,竟是破解人生焦虑的钥匙
人生哲学戏剧
2/28/20251 分钟阅读
上个星期上课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故事如下:
老师一如往常地在上课结束后,问我们对今天的课说出感受。
“人生~ 我觉得刚刚演戏像极了人生,我在整个过程中都不懂自己在做什么,就一直只一味把自己做得越来越忙。内心就开始回很慌张,慌张到我根本不懂自己在干什么。”我说
“那你有没有抗拒让自己不那么慌张?”老师问。
“那没有。”我说。
“那你有没有压抑着这种不懂自己在做什么的感觉?”老师又问。
“也没有,但就是不懂为什么很忙,很乱就对了。”我回道。
“那就对了,这就是演戏的感觉!”老师这句突然冒了出来。
我的天啊!原来这就是所谓的演戏的感觉,不一直抱着要演这个人,而是活生生地活出成这个人就对了。因为当我们实实在在地活出这个人的时候,我们就会进入一种如同活出这个人的状态,任由身体去“执行”任务。正如我们生活中的大智慧“臣服”和“活在当下”的表现,我们不要带有反抗地,随着命运把你带到属于我们应该属于的方向。
肩膀的大石终于“放下”
这几个星期,我因为参加了传承课程,我上两个星期就已经开始进入了完全和我生活上的习惯完全颠倒的生活模式。的确,在这个课程中,我们把在课堂上要做的事情都放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来实践。在整个过程中,我慢慢察觉了我一直很抗拒看见的自己和看不见自己的坏习惯。
但是,一旦这个讨人厌的习惯被我们“直视”的时候,并且尝试把它给转换成全新的习惯。慢慢地利用这个模式,我们对自己就会拥有极高的觉察。而高度觉察对演戏是极其重要的,也就是演戏最挑战的部分。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就是“人生如戏”,“如果你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的话,你该怎么去演别人呢?”
要演好戏,就得先懂自己
讲了一堆人生哲理,回到上周的课堂上,我们被要求就是要在老师所提供的讯息下,我们就只是以动作来演绎。所以老师要求我们想像煮一锅爱心汤,然后不要用台词,就以动作来演绎出这锅汤煮给你很爱的人。然后中间开始就是越煮越糟,到最后却搞砸了。整个演习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可以不按次序出场,甚至是可以不等所有同学出场才进入第二轮的演绎,你想出去演,就直接出去,超级随性,但我喜欢。
我就在过程中,出了自己的演绎以外,我也在观察所有同学,不论是表演着的同学,还是在旁边等待表演的同学。我发现通过同学出场的表现,我可以大概判断出每个人的性格与准备的态度。首先,是我们家的Mandy学姐一次过,一两个同学就进入了下一轮的表演,从这点看得出,她除了是一个很专注的演员以外,她也非常注重于个人内在情感流露。只要感觉一堆,我管你三七二十一,我出来演就是了。这也是我最欣赏的态度。
她这种态度就是所谓的很懂得自己,我现在要什么就去做的一种性格。但我也看到很多同学站在旁边,好像等待什么东西似的。这个画面对我的冲击感特别多,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就是市场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内心正在告诉我们去做,但是脑子总会有一个声音叫着我停下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宁可一直抱怨,也不愿意踏出去,拥抱未知。
而这样讨论引发了我一个好奇心,那就是: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的害怕其实并不是来自于真正的危险,而是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就像上课的时候一样,那些还没踏出第一步去演绎的同学,他们脑中或许充满了对未知结果的想象,害怕自己做错,害怕表现得不够好,害怕被别人看见自己的不足。
但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不也是如此吗?我们常常因为害怕结果不如预期而停滞不前,反复犹豫,错过了许多精彩的可能性。
我自己也曾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过去我时常因为不确定性而踌躇不前,总想着:「要不再等等吧?」但后来我渐渐发现,越是等待,越容易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泥沼。相反,每当我真正放开自己的担忧,勇敢踏出第一步时,我总能发现崭新的自我,甚至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结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去相信,每一次的「搞砸」都不是真的失败,而是一种成长的养分。就像课堂上的那锅汤,煮砸了又如何?至少我们在过程中用心体验,用力去表达爱。重要的不是结果完美,而是在过程中活出真实的自己。
或许,下次再感受到内心的召唤时,我们可以试着提醒自己:「就算慌张、就算混乱、就算未知,我也愿意迈出这一步。」因为真正的人生啊,就是要像演戏一样,不是死死地抓住剧本,而是大胆地放手,勇敢地去体验所有的可能。
我想说演戏和生活一样,当我们在生活中牢牢地抓住一个信念不放,就像表演时一直刻意表现自己一样,不会产生真正的化学效应。反之,只要我们懂得放下,真正进入那个状态,一切自然会开始流动。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或想法,欢迎在下面和我分享哦!一起拥抱未知,活出精彩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