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剧看人生|学会面对误解,才能活出真实

戏剧人生哲学生活体悟

3/8/2025

戏剧课,合照
戏剧课,合照

当有人误会你的时候,在急着怪罪对方的时候,不妨停一停,问问自己:

“我做了什么,让对方会这样感受到呢?”

这周的戏剧课,老师给我们两个活动,第一个是给我们新加入进来的3位同学作自我介绍,我们分成3组,每一组为一个新同学以表演的方式介绍这位同学。第二个活动中,我们玩了一个游戏,就是老师会给我们一个电影或者歌曲的名字,我们得通过动作来让同学们猜老师给我们什么名字。当然我们全部都被老师给我们的名字给考到了,也制造了许多好玩,搞笑的画面。

但是重点不在于这些活动有多好玩或什么的,而是老师在两个活动结束后说了一句值得让我们深思的一句话,就是说到我们在表演的时候,我们要确定我们所表演出来的动作到底能不能够顺利传达到给观众。话一说完,我的脑海就立刻浮现了一句话:“我没想到一个简单的游戏,里面竟然蕴藏着智慧。”尤其是老师一再说我们演员就是很被动的,我们就是导演的棋子,毫无自主权利。当然我们还是可以和导演沟通,但是演员的功能就是呈现导演所要表达的作品,所以到最后我们还是得依据导演的要求去呈现我们的表演。所以老师就有说演员是最CHEAP~~的,我觉得虽然形容的很扎心,但是这就是事实。

演员保持高度自我觉察

就像上一篇的文章中有提到,演员必须懂我们自己是谁,才能懂得演别人。这个道理延伸至这周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得出自我觉察对一名演员来说是多么重要。所以如果你今天无法演好戏的时候,第一件要做的事并非到处去上课,而是要开始对内发掘,问看自己为什么一直演不好某些部分。其实这种时候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给你想自己探寻答案,而我以在马来西亚戏剧界呆了十年的经验来和你确认,这趟路程是值得我们去追寻的。

我在这趟旅程中,我发现了我的自私,我的不合群,我的野蛮,我的不理解,我的情绪被收藏,我的生活很压抑等等的阴暗面。这种阴暗面要是不被正视,那么它就会成为我们表演的绊脚石。所以,要是我们想要在表演上有所突破,我们不得不从自己身上先下功夫,要不然你接下来在表演上就会显得非常不自然。

把戏剧转向应对生活

今天,我和我参加领导课的小组们有进行开会,就有谈到一些我们不察觉的行为模式。这个课程要求我们把别人给予我们的任何反应都要保持着对自己的好奇心。比如说我今天去和别人聊天,当别人给出了让你出乎意料的反应,首先我们必须问问自己到底做了什么让对方给出我这类反应。

其实,在这个世上最难的是看回自己,把关注点都放在自己身上,并且问自己和转换掉不服务于你的行为模式。当然啦,很多时候当我们被误解或被批评时,第一时间的反应都是防御,或者急着去解释、去纠正对方的看法。这种反应再自然不过了,我自己也经常这样做。但你仔细想想,这种立即的防御到底是保护了自己,还是让自己错过了一次成长的机会呢?

老师的那句话让我意识到,演员的世界其实和我们日常生活没什么不同——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他人解读。如果我们总是只看到别人对我们不理解或误解的一面,却忘记回头看看自己到底表达了什么、透露了什么,我们就会一直困在一种很被动、很无助的状态里。

我开始去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发现我常常会不自觉地释放出一些信号,像是当我焦虑时说话变得急促,当我不耐烦时语气变得生硬,或者当我不想面对一件事时,我就会下意识回避对方的目光。这些微小的举动,我自己可能完全没察觉,但对方却很敏感地接收到了,于是他们做出了相应的反应——而我却还在觉得他们怎么会这样看待我。

戏剧中的“被动”,揭示了真实的自己

再把话题拉回戏剧上来,就像老师所说的,我们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要服务于作品本身,服务于导演的意图。如果我们连自己身体和情绪传递的讯息都不能觉察到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做到精准地传达导演的意图,更别说让观众真正被感动或者产生共鸣了。

所以,当别人误会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勇敢去面对那个不舒服的感觉,暂停一下自己下意识的防御,静下来问自己:“对方看到了我自己看不见的什么?我是不是在无意识中暴露了我的某些恐惧、担忧,或不愿面对的部分呢?”

这种觉察和反思的过程,确实很扎心、很不舒服,因为我们可能会看到自己一直以来隐藏或逃避的东西。但是,就如我在戏剧界的这些年所发现的,当你愿意真正看见自己的“阴影”,你才有可能真正接纳自己,真正去理解和表达别人,最后呈现出一个动人的角色。换句话说,演员的修炼,就是不断深入认识自己的修炼。

戏剧,让我更懂得如何面对生活

人生也是如此。当我们愿意不断地回头审视自己,去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和情绪,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说,然后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让我们的生活逐渐变得更顺畅、更自由,也更真实。

所以,我想邀请你和我一样,从今天开始如果你也想要在生活或表演上有所成长,或许就可以从这份觉察开始。不再急于解释、不再急于责怪、不再急于躲避,而是坦然面对那些被误解的瞬间,问问自己:

“我做了什么,让对方会这样感受到呢?”

答案,也许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启发与转变哦。